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
 
教师风采
当前位置:首页
>教师风采>批注读后感
 
谈谈苏轼(1)
周国平

出 处

 

浏览量

 

录入人

 

录入时间

 

从欧阳修开始认识苏轼

公元1056年春,苏轼父子三人离开四川眉山,赶赴汴京参加科举考试。

第二年,苏轼、苏辙参加了礼部初试,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。考试结束后,欧阳修在阅卷时,读到了这两兄弟的试卷,看到这么好的文章,让他拍案叫绝。作为主考官,就像我们老师改试卷一样,遇到优秀的、好玩的作文,也总是会和老师们一起交流。欧阳修也是如此,他一边把试卷传给他人看,一边啧啧称叹如此好文章。

按理来说,主考官如此喜欢的文章,理应是第一名了。故事就此发生了,欧阳修认为这样的好文章,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得出来。他为了避嫌,把这篇文章放在了第二卷,把原本第二卷的改成了第一卷。苏轼原本的第一名的,被变成了第二名。欧阳修也就因为这样一次主考,认识了苏轼。

这样一个小故事,我们看出了欧阳修的为人,也看出了苏轼的才华。凑巧的是,欧阳修一辈子就当过这一届主考,考出了8位名传千秋的进士。欧阳修之慧眼更在于他看完苏轼的卷子之后,对儿子的一番话:“记着我的话,三十年后,无人再谈论老夫。老夫当退让此人,使之出人头地。”

欧阳修真是慧眼识人啊!

没想到是他们

苏轼一辈子是坎坎坷坷的,不断被小人所折腾、陷害。官场上的小人,我们电视里看多了。这一类的害群之马,是我们极为痛恨的一类。

而陷害苏轼的小人,又是谁呢?

这一位谁都认识,但不能简单的说他陷害苏轼的小人。苏轼一辈子的命运,跟他关系最大,应该说他是苏轼的最大政治敌人。他的名字叫王安石,就是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的大诗人。

学过历史,我们都知道“王安石变法”,而且失败了。推行变法的王安石过度自信,听不进他人言语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面对变法所带来的百姓受苦受难,苏轼自然是要发声的。尽管他当时的地位还很低,也要以卵击石。

公元1071年正月,宋神宗在垂拱殿里召见了苏轼。那一年,苏轼34岁。他面对神宗,将自己憋屈了太久的话,全盘掏出,说得是那样畅快淋漓。神宗皇帝听着,陷入长久的沉思。之后,他决定苏轼是个人才,想要起用他,作起居注官。这是几乎与皇帝朝夕相处的职位,对皇帝的影响,也会更大。

我们都知道小人的消息特别灵通,王安石得知此事,立马做好准备,阻止苏轼成为起居注官。还想方设法让苏轼离开京城,任命苏轼为开封府的推官。

王安石登上了帝国的政治高峰,成为一国之臣。第二年,欧阳修、司马光等一批正直之官辞职归乡,曾巩被贬担任通判。王安石火速提拔许多干部,后来无一例外的进入了《宋史》中佞臣榜。这么多小人登台,苏轼可就惨了。

后来的“乌台诗案”,就是由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——《梦溪笔谈》的作者沈括一手精心布局制造的。苏轼到杭州担任通判,沈括来杭州表面上是来叙叙情,背地里是寻找蛛丝马迹来整苏轼。将苏轼的许多诗词都解读成泄愤之作,意在讥讽朝政其中最厉害的一句便是“恨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唯有蛰龙知。”这么一整理,一帮小人就开始添油加醋,一场文字狱就这样来的。

乌台诗案”,让苏轼在一个犹如“坐井观天”的监狱里折磨了一百三十天。奇怪的是,最后解救苏轼的人竟然是王安石。

苏轼的人生就是与这些小人纠缠在一起,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些人竟然是他们!
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 网站备案号:浙ICP备16026084号-6
地址:桐浦镇桐浦村 邮编: 建议在1024*768的分辨率下观看本网页
电话:0577-65430013 Email:rajyj@sina.com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